close

       初看頤和園,不是很懂這片想要說的故事,究竟是什麼觀點?又或者隱含什麼樣的政治意涵,腦中除了混雜的性慾畫面與疏離的感覺,也理不出所以然。這部被大陸禁的情色影片,再看一次後,心中的悵然似乎較能連結出一些點滴。2006年出品的《頤和園》,直至2008年才在台灣的電影院上映,或許可跟前些陣子的《蘋果》相互對照,我覺得如果《蘋果》是對大陸過度發展以及政治的一些熱烈諷諭,《頤和園》則像是發展到現在的疲軟狀態對過去冷感的回顧。

 

        頤和園(Summer Palace)是個人潮來去的觀光景點,歷史上是被視為「昏君」的慈禧,一座毀了又建、建了又毀的園林,雖美的雅致,卻不乏「外有凍死骨,朱門酒肉臭」的刺眼。對照電影描寫的北清大學,不也如此,裡頭是欲望橫流、男女交歡,外頭是政治家國、風雲變色,電影一開始就是個鄉下女孩進城唸書的平凡,接著就是欲望在野地裡的流竄,進入大學後的輕快節奏,像是進了夏宮的恣意放縱,滿是風景,目不暇給。余虹,作為電影的女主角,也是旁白者,但電影並沒有讓她成為敘事的主體,有時像是主導,有時又像是個客體,被慾望充斥著,卻無法抗拒而被征服,對周偉的依戀或愛慾,無法割捨,卻又濃烈到快被毀滅,這樣交纏的狀態,直到六四之後,激情成了啞然,喧嘩成了沉默,於是一個回老家,一個離國,兩人就這樣相隔了一整個鎮壓後的大陸變化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對於後續的發展,我自己不禁將余虹視為某種對政治的狂熱慾望,或說是一種夢中的美好中國,在六四之前,那慾望是濃烈、亂竄或是天真的,於是,年輕人熱烈的擁抱著,校園內外的慾望交雜的,正是一種分不清政治或荷爾蒙的騷動〈這樣說並非指學運份子沒有理念,而是電影給我的感受〉,血氣方剛的熱情青年,碰上情欲幻想交雜的軀體,註定是危險又熱烈的愛情。於是,這慾望,使人在學生宿舍大剌剌的作愛,使余虹與鍾偉陷入彼此依賴又折磨的愛情,也使大學生像是野遊合唱,奔上吉普車去天安門,直到六四發生。在滿是激情喧鬧的廣場,子彈讓所有人慌亂失措,所有的熱情投入,瞬間像是逃竄受傷的獵物,浸淫愛慾的政治瞬間成為死亡的召喚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周偉背叛了余虹,余虹失落地回家,鍾偉與李媞離開中國,前往象徵希望的西德。在這之後,歷史的發展猶如捲動的膠軸,迅速轉動著,彼此對照的景象,一方是對政治或理想仍懷有眷戀的國外留學生,另一方式為資本發展大幅翻捲的金錢熱潮,於是,在世界的一邊,是未死的青春夢想交纏身體,另一邊,是遊走秩序邊緣的肉體沉淪。只是寄存在中國的鄉愁與夢逐漸凋零,留不住的人有如終將失望的理想,周偉目睹李媞的自殺,和平的意象瞬間卻是死亡的投向,這是第一重理想的崩解,待鍾偉回到中國,尋找過往的餘戀,卻發現人事已非,撿拾的竟是滿地漠然哀愁,這是第二重理想的崩解,於是,軀體再也熱情不起來,有的只是尷尬與倉皇離開。而曾經熱愛過、投入過、被傷害過的余虹,宛如中國曾有的夢想,竟是如此滄桑、哀矜,在那股激情與共的時刻之後,無法真正愛任何一個人,或是投入任何一段情感關係,那道劃下的傷痕,就像是六四以後的傷口,無法癒合,只能遺忘,或在過度發展的口號下被覆蓋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有人認為這部電影對歷史的處理太為輕率,六四交代太少,赤裸的情欲交媾太過,這是事實,卻也不竟然,我不認為它必然得如此處理六四,即使導演不直接再現歷史,字裡行間卻是充滿政治的,政治到了最根本的一刻,不也是剩下難解的激情,而有時候過於強求歷史的呈現或解說那些事件的意義,又是否是我們陷入對政治或歷史電影的刻板期待。至少,我覺得這部電影從另一種方式去呈現那個事件的欲望,或是說些新聞紀錄無法說出的感受,那段時期可能是混雜的,理念的交雜愛情的,年輕的交雜著輕率的,浪漫的交雜著失落的,而這感受是相隔近二十年後,僅殘存的影像,如夢一般的說著這段愛慾故事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或許就如同余虹的一段話,娓娓道出這層慾望與政治交纏的關係,以及哀悼那些進入的無數身體:「為什麼我總是急於同你們─我的男孩子們,做那件事?這是因為,只有在那件事的進行中,你們才懂得我是善良的。我試過多少種辦法,可最後還是確定了這個極為特殊,直接了當的方式,我已經一勞永逸的使兩個或三個異性瞭解了我,理解了我的善良和仁慈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undi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